文/团宣通讯社 王星星 张瑞宽
宁夏银川,长达两年的法律援助工作,大西北宏伟的自然景观开阔了他的视野,更开阔了他的心胸。西北于他,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份回忆,一段旅程,一种情愫。
简介:张奥申,中央民族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生,保送至伟德betvlctor体育官网法律硕士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同年参加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委员会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项目(CCCLE),前往银川市法律援助中心参与法律援助服务工作两年,期间代理案件35起。
结缘法援,邂逅银川
从学校官网上了解到这个项目后,张奥申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报名。在面试中,张奥申阐述了自己对公益法律援助的意义的理解,从众多面试者中脱颖而出。“在一些比较边远的地区,法律服务资源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学以致用,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张奥申选择银川是出于对西北风土人情的好奇与向往,同时,作为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当地的法律生态更是吸引着他去体验,去探索。
初到银川,群众的热情、淳朴的民风让他很快地适应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刚到法律援助中心的半年里,他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比如帮律师备案、撰写文书、接听热线电话等,这些都是他的常规工作。直到半年之后,已经熟悉常规工作的他开始接触法律实务工作——与当事人交谈、协助律师出庭代理等,张奥申的法援生涯正式启航了。
实践中学习,服务他人
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负责指导他的律师开始让他参与更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曾成功地代理了两起无罪辩护的案件。其中一次是为一起盗窃案的被告做辩护。阅读案卷后,他觉得该案件存在不少疑点,而且证据链不够完整,可以尝试无罪辩护。经过仔细地分析并取得当事人的同意之后,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确定辩护思路、撰写辩护词、出庭……每一个步骤,他都一丝不苟地对待,最终当事人因证据不足被判无罪。两次无罪辩护的成功给了他继续尝试的勇气,也让他对我国法制环境有了新的认识。
相比“法律援助”,他更愿意用“法律服务”来形容他所做的事情。服务时要面对来寻求帮助的当事人文化程度不一、性格特征各异的情况,再加上方言等问题,在和他们交流时难免存在障碍。“当我们抱着学习和服务的态度时,会很愿意和他人交流。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想问题,毕竟他们是因为有困难才来这里的,这样可以使自己更理性地面对当事人。”
除了法律援助,张奥申也参与普法活动。普法的内容也因人而异,去到社区时,主要讲与婚姻有关的法律知识;去到工地时,则侧重于劳动法方面的知识,如劳动报酬的发放等。他还曾和同事到一个生态移民村,为因维护生态环境而移民的村民进行普法。“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法律的介入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
投之热情,成长自我
在实务工作中,张奥申也认识到,自己在本科时学习的理论知识还不够扎实。所以,尽管工作繁忙,他也会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抽时间看一些诉讼法方面的书籍,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知识。相应地,他也不断地从实务工作中总结经验。在法援工作结束前,他结合自己两年的法律服务经历,撰写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妨害作证罪的司法认定》的活动报告,并获得了本次项目的优秀论文奖。
谈及两年的收获,张奥申最深的感受就是补充了自己在实践方面的空缺,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当事人交流以最大程度还原事情的真相,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文书写作能力,明白了作为一个专业律师在庭审中如何表现会更有利于当事人的利益等等。“这两年也帮助我树立了法律人的职业责任观,明确了作为律师的职责,发现了自己在实务方面的兴趣。”
除了自身的成长,张奥申还收获了意外的感动。他辛勤的工作得到了不少当事人的认可和感激,还曾在节日里收到过他们的祝福。“多做善事,多去帮助别人,大家在相互帮助中成长。”怀着这样一种心态,他告别银川,开始了在法大的研究生生活,并积极参与了研究生指导服务本科生的“导生制”活动,将自己在两年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同更多热爱法学的法大学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