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安宁疗护科>> 团队风采 >>正文

团队风采

爱的教育,源于不断体验

来源:海医安宁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9-30 14:09:31
字号:
+-14
浏览次数:
写在前面:

为了推广安宁疗护和哀伤陪伴理念,今年7月份开始,我们发起成立了海医安宁伴行者小组,并面向社会招募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伴行者若干名,一起筹备、组织海医安宁哀伤伴行相关分享活动。

我们给这群小伙伴起了个很可爱的名字——小海豹。

这个学习型小组由心理师游雅如老师带领,目前已经组织了两次交流学习。大家都在“晚间黄金时分”的线上交流中,获得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雅如老师也有很多新的觉知和体验,下面是她就自己的学习做的摘录随笔。


《生死课堂》学习随笔
文 | 游雅如

近期我们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成员有长期关注海医安宁公号的伙伴,也有听博客里的安宁故事后网上搜索到海医安宁的伙伴,大伙儿都被安宁理念温暖而感动
——原来在国内,生命也可以有尊严体面地离开。
同时大家也很有热忱地想为安宁做点事,所以有了我们这个小组,希望把自己学习安宁疗护相关知识及哀伤陪伴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一同成长、收获。
我们选的教材来自于台湾赵可式教授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从医学看生死》。这一系列课程我曾独自学习过,这次跟着团体二刷,第一章老师娓娓道来的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形成、发展以及有关的两个小故事依然深深打动着我。

从儿童的成熟死亡观谈起,老师讲到死亡观有成熟的,自然也有不成熟的。那成熟的死亡观是什么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是不可逆性,如果一个小孩子,他看卡通影片。卡通影片上的人从楼上掉下来,翻两个滚又起来了,或者童话里白雪公主昏睡了,王子来亲她一下,她就醒过来了,这称之为可逆。也就是说,假设他认为死后还可以醒过来,可以复活,就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他相信死亡是永久的,不可能再复活的,这就是成熟的死亡概念的要素之一。

1.png

婴幼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基本都是瞬时记忆,需要到一定年龄才能知道死亡是不可逆的。再加上婴幼儿因为弱小,必须依恋成人才能活下来。妈妈(假定妈妈是主要的养育人)离开一会儿,他(她)就会哭得惊天动地的,以为妈妈消失了,自己没人要了。他内心很恐惧。
随着儿童长大,他(她)才慢慢才认知到妈妈只是离开一会儿,不是再也不回来。如果妈妈养育能力好,她会细致地照顾到婴幼儿,离开时会明确打招呼,如果婴幼儿表现出焦虑,她会耐心安抚,回来后欢喜地抱宝宝,陪宝宝玩,给予足够的关注,帮助婴幼儿建立安全基地。这样的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得迅速且稳定,不会一想到妈妈离开就极端痛苦,也不会那么恐惧焦虑,并渐渐可以接受妈妈离开相对较长的时间。

2.jpg

婴幼儿在七个月左右会出现短时记忆,这时以前见过的东西,如果目前不在眼前,他(她)是想不起来的。所以一个孩子能理解死亡,必须在拥有长时记忆、永久记忆后。人类本身的结构就是奇妙的,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成熟了,死亡对自己来说才有意义。赵可式老师的教学中讲她的临床观察有些3岁多的孩子就能懂死亡意味着什么,从更多的研究数据看,这样的还是少数,更多的孩子大概还是在6岁左右,甚至8、9岁才真正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
认知上理解死亡是大多数孩子都能做到的,但情感上理解接受死亡,对成人都绝非易事。童话故事白雪公主的复活、灵异电影的僵尸、神话故事的神仙、皇帝求的不老丹、游戏里用来续命的血、现代医学的延年益寿保健品,都折射出人类集体潜意识里的渴望,就是永恒的生

3.jpg

如果人能不死多好,想想都爽,可以想怎么任性就怎么任性,肆意挥霍拥有的一切。或许这样我们就没有焦虑,反正所有失败都可以从头再来。通宵达旦五花八门地玩耍,谈无数场罗曼蒂克的爱情,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无止尽地超越......这时,我们凝视着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文字,看到了自己内心无尽的欲望和贪婪。然后这个尽头是什么?似乎只有两个字:无聊。

没有死亡就等于没有时间,一切不再需要珍惜,大概也就没有了痛苦。然而日日艳阳高照,我们也会躁郁无法平静。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充盈丰厚的生命体验。我们年轻时常常感动于晨曦的微光及喷薄而出的红日,广阔湛蓝天空里飘逸的白色面纱,黄昏里的炫丽晚霞,橙黄和蓝紫分明的夜幕,远山漆黑夜里满目的繁星;却在鬓角染了白发后的某天,震撼于暴风骤雨前乌云密布的气势恢宏,惊艳于太阳在乌云中穿梭时的光束变化,或因数日阴雨绵绵雾气笼罩感到忧伤而沉静。

4.jpg

我们内在的天空何尝不是如此绚烂多彩呢?

由此,我想到《生死课堂》中赵老师讲解家庭开放式或封闭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的一个亲戚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6岁,一个3岁。家里养了一只狗叫小白,两个小孩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跟小白玩,是很亲密的伙伴。一天,那个亲戚回家,发现小白吃有毒的食物死了。于是他赶紧把小白尸体用垃圾袋装起来准备扔掉。

我问他,你两个宝宝回来的时候看不到小白你要怎么说呢?他准备给出的解释是:小白走失了。我说不可以这样,你最好把小白的遗体留着,等小朋友回来,你刚好顺便做死亡教育。小白是一个动物,所有生物都会死亡,不管植物、动物或者是人。

那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抱着小白的遗体,可以哭一哭,经历他们的悲伤。可是我的亲戚说:怎么可以,我的小孩才这么小,怎么可以跟他们讲这个死亡的话题?太残忍了!怎么可以让他们看到小白的遗体?!

最后亲戚仍然选择把小白的遗体悄悄丢掉,然后跟两个孩子说小白走失了。结果发生了什么事?这两个小朋友每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俩人手牵着手,大街小巷去找小白,看到白色的狗,很急切地要上前去看看是不是他们家走失的小白。

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他们有很深很深且无法化解的悲哀。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开放的家庭。在小朋友经历动物、植物死亡的过程前后,他们的家庭都没有给他们进行健康的死亡教育,反而随便编个理由搪塞过去。通常来讲,在这样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死亡观会发展得比较慢,而且可能会比较不健康。或许上面故事中的父亲自己是害怕死亡的,承受不了死亡带来情感的冲击,觉得死亡太残忍,不忍心投射在孩子们身上,因而隐瞒真相回避谈死亡。

5.jpg

孰不知这样既造成孩子的不安(一个鲜活生命莫名消失的失控感),又使孩子无法完成哀悼,他们总是在希望和失望中摆荡,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影响到未来的生活。

封闭式的家庭有些教育非常隐晦,彼此很少交流观点及感受,这样的生命体验是不完整的。仿佛我们选择只生活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而雷雨交加的日子,我们要闭眼不看、掩耳不闻、屏息敛声。其实这一部分像无形的推手,隐隐操纵着我们的生活,不仅让我们陷入这样那样的困顿中,让我们错失在暴风雨中历练后展翅高飞的机会

6.jpg

我相信爱的教育,是在体验中。就像我们的学习,它不仅是大脑认知上的一个过程,一次头脑风暴,更是一次真情实感的投入,一段酣畅淋漓的真实生命体验

最后想用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中的一句话作为本篇的结尾所谓拥有哲学,就是拥有固定的态度与见解。然而,这也会将自己标准化。与其拥有如此哲学,还不如侧耳倾听人生在每一刻发出的呢喃耳语。唯有这样才能看清事物与生活的本质。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祝你我拥有完整的生活,完整的生命。

-全文结束-

7.jpg

小编后记:

如雅如老师所说,爱的教育源于我们对生命的真切体验。拥有鲜活的体验感可以减缓焦虑对于我们的侵袭,让我们活出真实的自我,从而远离对死亡的恐惧,正视死亡,谈论死亡,让我们的哀伤有一处栖息地。最后,小编想送大家一首汪国真先生的《我知道》,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或在找寻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
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走吧 你看
槐花正香 月色正明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