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安宁疗护科>> 故事分享 >>正文

故事分享

离开的,留下的——《人世间》系列讲座

来源:海医安宁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9-20 12:44:20
字号:
+-14
浏览次数:

1.jpg

7月,夏天的尾巴。

张丽老师的《人世间》系列讲座也迎来的属于ta的结尾——第十一期:人世间的死亡。

一个句子写完了,我们总是要画一个句号。很幸运,我能有幸听到讲座直播,并有机会整理这期的录音稿。

2个多小时的讲述与讨论,让我有机会更加了解自我,也尝试着给自己的过去画上一个迟来的句号。

也祝福你,看到这篇推送的朋友:

愿你温暖安宁,有机会慢慢理解自己,

同时渐渐接纳身边发生的一切。

抱抱~

2.jpg

离开的人突然退场,过往的链接让人神伤

《人世间》这部小说的开端还是蛮沉重的:前一天还和秉坤一起扛木头合作无间的莫逆之交涂志强;第二天就上了公审大会,变成了杀人犯被执行死刑。小说的开头是个警醒:提醒我们,人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随时要我们应对的突发状况。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把生命的无常与荒谬,更重要的是,还直接把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怕)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

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场,给秉坤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两个人过往的日常,秉坤都历历在目。在亲近之人的死亡前,是没有是非对错的;有的只是平常的点滴与互动。这些理性无法起作用的情感链接,牢牢地抓着留下的人,让人一时不知所措,出现很多极端反应。

比如秉坤:他没法在过去的木材厂上班了,要求调岗;每天上班精神恍惚,偶尔还会把新同事错认成涂志强。

重量级的死亡对应着一段重要关系的消失。面对这种突发情况,最好是在死亡发生后72小时内,给留下来的人做及时的减压陪伴——帮助幸存者做一个回顾,体会一下自己内在,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说破无毒,这是排毒阶段)

但实际情况却没有理想中那么完美。现实中我们很少有机会这样做,身边人也很避讳和幸存者聊过过多关于死亡的话题。于是乎,经历过这一系列的无常与荒谬,这些冲击会沉淀在我们内在的灵性系统里。有的我们做了一些处理;有的只做了少量处理认知提升;更多时候,这些沉淀物被埋的很深,带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的、无意识的长远影响。

这些长远影响在未来其他冲击到来时,会被勾出来,促使我们对生命有一些思考,让我们有机会去面对自己的死亡恐惧。而每个人应对的方式有各有不同:有的人会用死亡挑战的方式,一次次挑战极限,死里逃生,减少自己的死亡焦虑;有的人直接表现ta们对死亡的恐惧;还有的人,表面上对死亡无所谓,可是真正的死亡与他擦肩而过时,ta才会惊醒地意识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

总之,死亡,尤其是身边人的突然退场,让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们黯然神伤。也让我们开始醒来,渐渐开始明白一个道理:死亡!没那么简单!

3.jpg

面对与路过人世间的死亡,尊重接纳每个人的选择又何妨

除了开头,这部书里还带我们路过了很多人物的死亡。有老一辈寿终正寝的秉坤爸妈,国庆爸,德宝爸,军工厂的厂长;也有和秉坤同辈的大哥周秉义,国庆,赶超妹妹等人。

《人世间》里的人物一个个离去,实际上也是他们一个个地退场。每个人死亡的原因他们临终阶段都不同;每个人的生命故事与作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有人回光返照,突然身体无碍要回家,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睡去;有人生病花钱如流水,倾家荡产,留下来的亲人也差点妻离子散;有人病程长,疼痛难捱,饱受煎熬;也有人拥有强大的理性思维,提前把自己和亲友安排的明明白白,没留下多少遗憾;当然,还有人在看不到希望时,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亲友们百感交集。

听完这一系列讲述后,我问了自己好多问题:我可以无条件地接受每个人的选择吗?在我看来无意义的选择,在当事人心中也是无意义的吗?遇到我无法理解的情况,我还能心平气和地陪伴在需要的人身边吗?如果我是ta,在面对极度困难的终极命题时,自己会做出什么选择呢?还有当我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我真的会过多地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吗?

这时,想起王扬老师讨论时说的那些温柔又富有力量的话。

我们只是普通人。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临床“老鸟”还是安宁新人,不论我们学了多少让人生死两相安的本领;事到临头,当我们自己该做出艰难抉择时,从前的那些也许都不对了,所有的经验全部会被颠覆掉。我们还是会排斥死亡,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既然如此,何不对生命多一点慈悲,多一点敬畏心呢!

当我们经历的越来越多,走过的路越来越长。我们开始愿意臣服,臣服于自己的有限;对生命充满敬畏与慈悲。

看到别人经历压力时,不会再像过去一样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因为,那个路,我走过了,人家还在路上啊!

至于死亡,不接纳也没关系。开始变得对自己有耐心,越来越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所有感受。

接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过程。当我经历这段旅程时,我会先学着了解并接纳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对别人开始有慈悲心啊。

毕竟灵性滋养最好的宝库——便是我们自己那份来之不易的轻松与平静呀~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就从自己开始吧!学着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必要的梳理;在衰老与疾病时,渐渐接受自己终将死亡的现实与自然选择。同时,也尝试学着允许每个人面对死亡时的蒙圈,允许不同的反应,虽然这很不容易。但是,我也依然会试着去允许,少评判。

毕竟,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是不够有经验的!

4.jpg

遗憾和痛苦在A面循环播放,不如听听B面的意义与希望

请问,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变得无力面对现实,又不愿意原谅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的呢?

我想,其中一种可能就是:错过了亲身经历亲人临终的机会;而所有当时的记忆又都是从其他人嘴里听来的二次加工的版本吧。

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以及它的后续影响,亲历的人是很难替不在场的人做选择的。于是乎,逃避与隐瞒就成了面对高压与死亡恐惧的常用手段。美其名曰:不想影响不能到场的人。其实这样充满恐惧与焦虑的选择,会给不知情的人们带去更多长远的灵性困扰。

 《人世间》中,楠楠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骆世斌是楠楠的生父,年轻时强奸了郑娟,有了楠楠。后来秉坤和郑娟走到一起,成为了楠楠的养父,对外一直说楠楠是秉坤和郑娟的孩子。

造化弄人,骆世斌后来在监狱里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他便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楠楠(这世上他唯一的亲人)抢回自己的身边。

骆世斌在争夺楠楠的时候非常地不择手段。后来把秉坤逼急了,两个人扭打在一起,滚到阳台,栏杆不结实折了,双双从楼上掉了下去。骆世斌抢救无效死亡,秉坤因此入狱。

这件事,成为了秉坤和楠楠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尤其是楠楠,他始终不知道骆世斌已死,并且家里两代人之间的很多事他都不是很了解,他只知道骆世斌住院,秉坤爸爸进监狱了。

实际上,楠楠内心有很强烈的痛苦与内疚。他认为:因为他一时鬼迷心窍,被骆世斌提出的条件所打动,才酿成了大错;他很难过,觉得给周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种感觉一直困扰着他,这些冲突和痛苦,使得他没办法解脱。哪怕这些后果其实不完全是他的责任,他也没办法说服自己走出那狭隘的认知。后来,在一起校园枪击案事件中,他选择了像英雄一样保护同学和教授,舍身堵枪眼,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听到这儿时,其实我是很揪心的。到底他心中有多少纠结痛苦,才会让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有意义、做一个英雄比做一个自以为的罪人有意义。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作为被留下来的人,我们可能觉得只有活着才是有意义的。但是,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由衷地觉得,可能死亡也是有意义的。临床上常讲:活成什么样就死成什么样。归根结底,都是在寻找意义感。

对生死的理解不同,观点也就不同,这一切都受限于我们自己的认知。每个生命都要面临死亡的终局。对死亡的认知,直接决定了我们怎么谢幕、怎么退场。

有些生命选择了把自己的力量传承给子孙后代;有的生命则选择在活着的时候尽全力绽放自己的生命能量。

这些种种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观念做一个检点;也需要对我们于死亡的关系做一个检点。因为,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才能让我们的心没有负担与牵挂啊!死亡是会带给我们压力与痛苦的,我们就逃跑,可是一味地逃将会付出更多的代价——自己没准备,家人也没准备,后续的长远影响是难以消除的。

如果我们试着梳理好这两种关系,就有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便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当然,楠楠的死亡也是有意义的:生前,他和周蓉谈过,得到了周蓉的理解与认可,这让他如释重负,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在枪击案现场,他也终于可以永久地放下自己无法解决的家庭矛盾与冲突,走向自己英雄的原型(荣格的原型理论),带着这份强大的驱动力,给自己画上了人生句号,成为了自己的英雄。那一刻,他完成了自我救赎。站在这个角度上,我想祝福他,也试着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人生像盘磁带的话,或许有时A面充满了痛苦与无力改变的遗憾。但是,在听完楠楠的故事后,我想或许有时我们也可以把磁带抽出来听听B面——尝试着看到每个选择背后的意义与希望,无论那个选择是不是被主流接受,是不是足够理性与智慧,那都是当事人用尽自己的心力做出的选择。

这个选择对ta来说充满了意义与希望,这就够了。留下来的我们也就不必再为他后悔、惆怅了。

ta可以去到ta想去的地方了,祝福ta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

同时,也祝福自己,既然被留下了,那就好好活出自己的意义来吧!

5.jpg

留下的人,去做点什么吧

小说中,秉坤出狱后,骆世斌不在了,楠楠也不在了。自己的朋友水自流罹患癌症,师傅白小川也去世了。经历了人世间这么多的酸甜苦辣,艰难困苦后,我们还能期待故事的主人公做些什么呢?面对如此多的打击,他真的很难再有精气神儿处理好身边正在发生的告别了。他只是个失去自己孩子的父亲,是个变得非常现实的中年男性罢了。

还好,秉坤他不是一个人,他还有郑娟陪着,还有很多朋友惦记着他,能在他走不出来时,替他做一点事,来减少一点遗憾。

水自流临终前最放不下的就是他苦心经营一辈子的书店。秉坤自顾不暇,但是找来了编辑部的邵静文还有骆世斌的遗孀来帮助水自流完成最后的心愿:看到自己的书店有人接管了,他也可以了无牵挂的离开人世间了。

师傅白小川的追悼会秉坤是缺席了的,因为当时他刚出狱还没缓过来呢,师娘也就没叫他参加。后来秉坤和师娘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才知道,即便他没来,邵静文她们还是拿了一个写着秉坤名字的花圈,把它放在了所有花圈的最前面。——因为朋友们知道,秉坤是白小川最重要的徒弟,这么做也算是弥补了秉坤不能到场的遗憾吧。

大伙做的这些事,让秉坤感觉很安心。

看到这些段落时,我就在想:死亡是如此的可怕,让人猝不及防,让人饱受遗憾带来的痛苦煎熬与折磨。即便如此,留下的人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吧!力所能及地让遗憾少一点,让死亡的后续影响小一点。

比如,我们可以替没能到场,没能参与临终过程的人们做点ta们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影像记录,留下一些逝者交代给后人的文字记录;整理好逝者的遗物;在合适的时间点,耐心地跟着对方节奏地把当时的情景说给错过的人听,努力消除ta们的疑虑和不清楚的地方;亲属有灵性困扰时,我们可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来面对现实,不急于让ta们接纳所有情况。

当然,也可以像秉坤和邵静文一样:定期去看看师娘。去师娘家里轮流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洗洗抽油烟机,换换窗帘被罩等等吧);陪师娘回忆回忆师傅的好,记得逝者带给ta们的幸福与快乐。

有时候,留下来的长辈要比我们小辈儿想象中的有力量的多,ta们不怕聊逝者的事情。缺的只是一个机会,一次坦诚的沟通,一位充满了慈悲又有耐心少评判的亲历者,陪着他们一起梳理他们没有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6.jpg

我的黑箱与我的期待

坦诚地说,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是特别害怕并且排斥打开自己的黑箱的。除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死亡带给我的巨大冲击力之外。我还有一份难言之隐——那就是,我无法面对逝去的人对我的好。

她们生前对我越好,越温柔;我在想起她们的时候,心就越痛。

于是,为了能不悲伤地活下去,我选择把那份美好雪藏,故作坚强地活下去。把冷漠当作自我保护的披风铠甲;把对变强的执着当作披荆斩棘的倚天屠龙。哄骗着自己——变强了就再也不伤心,再也不痛苦了。可我真正想要的是变强吗?不是啊!我只是想要别人对我好一点,就像逝去的人对我那样。

听完讲座的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感慨道——让人被迫开始准备死亡的可不止有衰老,无常,疾病。还有一颗想要把曾经的美好传承下去的心。

于是,我开始学着“人生常四道”(跟车明泽老师学到的)——道歉,道爱,道谢,道别。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努力学着宽恕与救赎,放下过去的种种。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在我的黑箱深处,有一间自我折磨的监狱。那时的我每天活在内疚自责中,背负着本就不属于我的罪孽行走于人世间。

后来我才明白,说一千道一万,她们的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自然选择与退场罢了。我的自我折磨与自我束缚,不过就是不敢面对她们离我而去的真相罢了。我在逃避死亡,也在逃避和她们告别这件很重要的事。

那段不懂得自我关怀的时光是可怕的,现在想想还是心有余悸。所幸,我遇到了海医安宁的老师伙伴们,在每次的线上活动与志愿者培训过程中进步一点点,学着对自己慈悲一丢丢。慢慢地,经历了3年的时光,我开始学会变得接纳自己的一切——不苛责,少挑衅;学着正常与人交流;学着打开心门,接纳身边的人们与现实。

渐渐地,我可以面对自己黑箱中的牢笼了——我可以尝试着把它拆掉,重新接纳过去的美好。

慢慢地,我可以试着和那些或早或晚离开我的人和事好好地道歉,道爱,道谢,道别。划下这些句号的同时,学着像她们对我那样——多觉察自己的状态;对自己好一点;好好照顾自己和留下来的身边人。

毕竟,浮在死亡黑箱表面的是痛苦与冲击,那些真正美好与有力量的东西几乎都是压箱底的。我需要我拨开迷雾,伸到下面,把它们打捞上来~

我还在努力地捞,努力地找回那些属于我的珍贵,并且传承下去,留下更多美好~

7.jpg

留下一点微光

写到最后时,我想用一段改编版的歌词结束这次的录音整理。歌词来源于汪峰老师的新歌《也许我可以无视死亡》,同好的老师可以去听一下哈。我把歌词里的无视改成了正视,觉得很符合这期的主题,在这里分享给能看到这里的你:

“也许我可以正视死亡

等到你不经意地来到我身旁

其实你轻轻的一个拥抱

就能唤醒我对这个世界的期待”

“也许我可以正视死亡

等到心底重燃对生的渴望

即使那一点点的希望

或许就能重燃我对这场生命的期待”

所以,被留下的我们啊,去做点什么吧,给自己,也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点光亮吧!


备注:
1.文章标题灵感来源于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
2.文章中关于灵性照顾的知识学习于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关爱生命大讲堂 2022年安宁疗护系列第十三讲植根于安宁缓和医疗实践的灵性照顾》作者王玉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阳病房主任辽宁省和沈阳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首席专家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