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安宁疗护科>> 哀伤支持 >>正文

哀伤支持

你了解「丧失」吗? | 丧失 哀伤 与爱(上)

发布时间:2022-05-07 10:32:11
字号:
+-14
浏览次数:
引言:


本文细叙了各种丧失带来的哀伤,而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使我们生活继续,但如果没有好好体会和反思我们的失落之苦,或许我们总会在一个地方跌倒······愿我们可以更勇敢地坦诚面对,从而生如夏花之绚烂。
 
此文全文共约一万字,信息量大、“冗”长,将分三次推送。旨在于详尽地叙述尚未引起公众关注的哀伤相关理论与案例,以便读者获得更明晰的信息。


丧失 哀伤 与爱(上)

文 | 心理师 游雅如

    说到丧失,我们便会想到所爱之人的逝去。其实丧失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死亡只是其中一种。诸如还有随岁月流逝带来的青春丧失、身体的机能丧失,面对现实放弃理想化的丧失,做出某个选择时也意味着丧失了其它的选择,人际中妥协是一种权力的丧失等等。

 

    林林总总的丧失可分为现实性丧失和象征性丧失。

 

    现实性丧失:指现实中真正的失去。诸如钱财的丢失、爱的至亲或其他重要他人真正死亡。

 

    象征性丧失:指心理的丧失感。有人觉得做了糗事感到丢脸,就是一种丧失感。再如,在早期养育中,如果遭受养育者的情感忽视等,可能导致一个人的心里无法形成一个爱自己的父母意象,因此觉得自己没有父母,像被遗弃的孤儿一样。这是象征意义的丧失,现实中父母是存在的。

1.jpg

    丧失无时无刻不在,稀松平常到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而心理创伤往往与丧失密切相关。


    心理创伤即是事件带来的影响,超出了一个人现有的内在资源和应对能力,让他有失控的无力感等强烈内在负面情绪。这样的情绪反应会使他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阻碍他应对环境的功能。


    人们能接受身体有伤痛,不觉得羞耻,但比较排斥心理有伤痛。其实很多时候身体的伤痛是心理伤痛的表达方式,觉察并承认心理伤痛,需要具有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总的说来,并不是所有的丧失都会带来创伤,但创伤来自丧失,创伤外的在表现就是哀伤反应。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了解有关丧失的知识。


    本文将按照丧失的心理类型分类,分别介绍其特征。包括:成长性丧失、急性创伤性丧失、预期性丧失。本次推送将首先介绍“成长性丧失”。

2.jpg

1. 成长性丧失 



    人的一生都在丧失中。婴儿出生即丧失了子宫那温暖、恒温如海洋般环抱的环境,要面对嘈杂的声音,刺眼的光线和忽高忽低的温度,然后慢慢获得适应现实环境的能力。
 
    当婴儿从妈妈的怀抱中挣脱着下地,扶墙蹒跚学步时,你会发现他对吃奶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丧失妈妈的乳房,意味着他开始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青春期少女来了初潮、少男长了喉结,身体荷尔蒙失去旧的平衡,似乎内心也失去平静。他们开始变得自我中心阴晴不定,不屑与父母交流,目光更多转向家庭外的世界——伙伴、团体或明星、偶像。他们朝向独立迈出一大步。
 
    我们一生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必要的丧失》作者称丧失铺就成长之路,个体从出生、上幼儿园、入学、工作、结婚生子、步入中年、退休、身体机能渐渐退化,每一步都伴随着丧失,这些丧失都是人类成长自然的规律与必然的结果。

    生命是由一系列的丧失和收获组织在一起的,真可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我们成了什么样的人以及过着哪种生活都是由我们的丧失经历决定的,无论这些经历是好还是坏。


3.jpg

    传统认知里,似乎好养歹养,孩子都会一样长大,只是性格不同、命运不同而已。但现代心理学研究显示,养育方式影响着一个人接受丧失的能力。在成年后容易患得患失,无法接受无常,与养育中没有被满足和好好对待息息相关。



    粗略地了解下人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丧失是怎么影响一个人的身心体验的。

    婴儿时期,由于无法形成对他人稳定的心理意象,所以当养育者离开视线,对婴儿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丧失”。感受不到养育者在身边,那种体验如同被遗弃在荒野中一般无助恐惧。如果得到及时的安抚与应对,随着长大,对他人的心理意象趋于稳定,也获得稳定存在感,就不再害怕他们离开,因为能够确信自己是不会被抛弃的,确信自己是好的、被爱的。同时他也从养育者那里学会了安抚自己的情绪,学会了一套内在自我照顾的本领,这样就有了哀悼丧失的基础。

    婴幼儿形成的自我核心(存在感),就像房子有了最基础的安全的基地,因此开始敢去探索外在世界。当然,因先天气质加后天养育、环境因素等因子差异,每个人自我核心是不同的,有的薄弱些,有的牢固些。


4.jpg

    接下来是关键的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断奶期”,孩子会用沉默或激越的方式对抗父母,他们想与父母分离,主动放弃父母的保护,丧失了父母在他们心中的权威性,而寻求同伴的认同这些心理任务。



    这个时期就是心理学所说“同一性”阶段,青少年要确认自己是谁,将与喜欢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将如何迎接职业、婚姻等重大人生议题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完善哀悼能力的时期。渡过这个时期之后,个体就拥有了成年人般的哀悼功能了。

    这两个时期的情感经历,决定了一个人未来成人期的人际基础,而与他人的关系,是构建自我的角色、定位和身份的基础。

    成年后,总是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期待互动的人,会被对方认为控制欲太强。这样的“控制”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对方怀抱着过于理想化的期待,并且强努地要达成期待,害怕期待落空的心情。

    害怕期待落空,就是害怕丧失的体现。或许这意味着他/她在生命早期,理想化的愿望(全能感)没有经常得到满足,所以需要牢牢抓着一些东西,以避免体验难过、无力等负向情绪。在安宁病房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到,习惯掌控的人面临死亡时最痛苦和纠结。


5.jpg

    放下对他人的理想化期待是一种丧失,更是一种成熟。



    想想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是不是常常会体会到失望?因为对面的那个人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俩人因琐碎的小事强烈冲突,互不妥协时,我们也可以去觉察下,是什么让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会不会如果我让步,就是我输了,我就有被你毁灭了的恐惧感?这样自我都丧失消亡了?把触发情绪的事件剥洋葱般一层一层掰开来看,无不跟丧失相关。

    我们常说接受生命的无常,即是接受丧失。其实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接受丧失,哀悼丧失,迎接新的开始,就是把发生的丧失,在心理形成新的意义,整合到自己生命中,从而前行。相对具有独立性的人,更能应对丧失带来的影响。


6.jpg

案例1



    一个来访者在去年十一参加运动赛事时摔断了脚踝。X光检查清晰地显示他的脚踝的确断了,但他却跟大夫说,是不是X光仪器有问题,感觉检查结果有问题,觉得自己只是扭伤脚踝而已。经过半小时后,他才从震惊中平静下来,沮丧接受跌断脚踝,以及必须打着石膏在家静养这个事实。

    他说自己近期焦头烂额的,母亲癌症晚期需要自己照顾,儿子才半岁,老婆晚上无法独自带孩子,所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而且他刚刚提交晋升职位的申请书。当他听到大夫说骨折时,他内心是崩溃的,对大夫有些愤怒,觉得大夫搞错了。他正是借着“否认”自己受伤的严重程度,好让自己能以自己可以承受的步调「逐渐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他说后来养伤期间想起当时反应,觉得自己蛮可笑的,但真的有否认、愤怒和想讨价还价的心理过程,脑子里闪过家人及领导的面孔及反应,似乎不好受但天还没塌下来,慢慢就平息下来。如果换以前,一定会边骂赛事组织方及场地方、骂老天,还得边骂自己不分轻重,辜负一堆人的期待,是个没责任感的人。


7.jpg

    一个人相对顺利渡过他的成长期,得到好的养育,经历了必要的丧失(诸如父母逐渐的退场),就构建出自己生命核心力量,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可以撑起自己的生命世界。他与父母的关系构建出他与自己的关系,再后来,与他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都成为他是谁的一部分。


 
    当一个人失去重要他人时,他经历了什么?在情感上失去爱的支撑和陪伴,他/她会有心碎了或空落落的感觉,在情感上体验到被抛弃感后的自责、愤懑、悲伤、恐惧、孤独无力及无意义感,在认知上会有“我做的不够好、我不够好”等想法。这些体验都令人痛苦不堪。

    如果我们把这一点理解透彻,就更容易理解当一个人丧失爱情、丧失工作及其它重要人事物,他都经历了什么,就不会用“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话去劝导他/她。


8.jpg

案例2



    40岁G女士因抑郁来到咨询师面前,她面容姣好,身形消瘦,衣著时尚,但从晦暗的肤色和眼下重重的黑眼圈,能看出来她煎熬许久了。
 
    G女士谈起她几段恋情,大学时与大自己20多岁的有家室的男性交往,后又有几段关系,直至结婚。她直言自己交往的几段关系都不那么符合常人的标准,自己总是付出更多的那个,但无果而终。至于几年婚姻,似乎选了个“对”的人,但自己感到索然无味,自己依然常有无依无靠的绝望感。后选择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不久G认识一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单身男士,对方阳光自信、还温情,让她痴迷。交往两年,尽管对方一直没有给予承诺,但她憧憬的未来就是,夕阳下他们手握手对视一笑,转而望向不远处满身沙子玩耍的宝宝。有天她却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对方的唯一,顿时天崩地裂。随后拉拉扯扯的分手又经历了大半年,慢慢地她开始失眠、莫名哭泣,对工作及生活失去兴趣,再到起不了床,她不得不辞去工作。
 
    咨询工作的进程比较缓慢,G每次谈话只能小比重去谈前任,有时谈起会有天旋地转感,眼神迷离。咨询师运用同频呼吸及现实问题渐渐帮助她稳定下来,但一直并不能深入去讨论,这次分手到底对她内在信念的影响是什么。随后半年的工作,G 逐渐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去和朋友聚会、去练习瑜伽。似乎看起来她逐步回归正轨。


9.jpg

    然而有天G慌忙地走进咨询室,急促说:“他昨天半夜给我发微信,就一个‘…’,我顿时大脑一片空白,感到惶恐,有个声音,他又要毁了我的世界。”咨询师安顿她坐下,倒水给她,用眼神安抚她可以慢慢说。略去…咨询师问这种自己的世界被人毁掉的感觉以前有过吗?不知会不会跟你10岁时父亲去世有关?来访愣在那里,一会儿一串串眼泪无声地落下…


 
    G女士的爸爸在她10岁时罹患癌症,一年后就撒手人寰。妈妈举债求医也没把爸爸留住,随后脸上再也没有笑脸,变得极其暴躁,至今为止G都不愿意靠近妈妈,因为妈妈的暴躁和控制。她说自己失去一个爸爸(现实性丧失),同时也失去一个妈妈(象征性丧失),变成了孤儿。她在大学没交男友之前过得都很辛苦煎熬,那些年都在阴雨绵绵天空下呼吸。她的世界随着爸爸的逝去也毁灭了,她依恋于前任,当这个关系断裂,她曾经的体验被激活,内心世界崩塌、陷入抑郁(其实抑郁可能爸爸去世的那几年一直都有,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这次仅仅一个 ‘ … ’ ,就晃动她的世界,似乎又要被毁灭感觉。


10.jpg

    首先,G的成长经历让她无法建立亲密关系,其次,爸爸的丧失影响了G的安全感,内心世界失控,因此她在亲密关系中习惯做个拯救者,就像她说当年她努力学习是希望能让爸爸开心从而发生奇迹一样,她试图拯救恋情中的一个个男性。当看到信息后,她如惊弓之鸟般慌恐不安、再次陷入深深的失控感中,害怕自己刚刚安全平稳些的世界再次崩塌。



小记:
    
透过丧失之痛,做自己的观察者、探索者和思考者,领悟伤痛的真正涵义,使我们能认领回来本属于我们的力量。


-未完待续-


注:文中案例均已改编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