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安宁疗护科>> 哀伤支持 >>正文

哀伤支持

「丧失」中前行 | 丧失 哀伤 与爱(下)

来源:海医安宁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5-22 10:55:01
字号:
+-14
浏览次数:

我们可以看到,是爱让我们深陷丧失之苦,同时,爱更可以让我们超越生死、超越时空,一直持续着生命间的对话,而哀伤,正是爱的延续。


丧失 哀伤 与爱(下)


文 | 心理师 游雅如
哀伤应当被接纳
 
    现代文明生活,理性思维占着主导地位,追求快节奏高效,无暇顾及感性的心灵,常常倾向于把丧失合理化、正常化,而丧失带来的哀伤情绪,被人们封存搁置起来。

    若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这样的观点,一个人情感将得不到充分的释放,甚至被否认,不能分享,同时也会得悲伤是不好的,不被接纳的。

    此外,主流文化也过于倡导正向的东西,诸如成功、积极、顽强等,这也意味不认可失败、消极和脆弱。这样人为地二元对立,撕裂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谷爱凌的成功不可复制一样,顽强无法复制,也没必要复制。而了解自己能扛多大的顶,走多远的路,能够面对什么样的苦难,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智慧和成熟。

    林黛玉的悲春伤秋,在这个追求高效率时代也是被嫌弃的,但其实这个“嫌弃”也是现代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能力的丧失。

    如本文的上篇与中篇所述,丧失在我们一生中是如此的司空见惯:有些丧失是喜悦的,诸如幼儿充满活力的蹒跚而行;有些丧失是淡淡的忧伤,如青春的逝去;有些丧失却是悲痛的,是创伤。并且,每个人的丧失反应是不同的,哀伤状态也不同,哀伤时间长短也不同。

   “每个人的哀悼过程都不尽相同,就如我们的指纹一样。“
—— Vamik Volkan M.D.
    有些丧失或许会因为一本书、一个影视片或一个人,突然有些顿悟,似乎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完成了某种成长、疗愈;有些丧失却是痛彻心扉、哀毁骨立,多种丧失的叠加,使哀伤变得隐秘复杂,在不被觉察中影响着当事人的生活。
 
    因此,当生活中遇到了跨越不过去的困难,常常感到某种负面情绪压着我们时,我们需要感知并承认这种“不堪重负”的压力,让自己的哀伤被看见,被接纳,并积极地寻求支持。


1.jpg

    乔达弥的事迹记载在《法句经》中,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少妇,名叫乔达弥。她的儿子在一岁左右就病逝了,乔达弥伤心欲绝。她抱着孩子小小的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她的孩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的人嘲笑她,更有的人把她当做疯子。

    最后,她碰到了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为她施行奇迹。乔达弥千辛万苦找到佛陀。她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的面前,说出了整个过程,求佛陀救救她的孩子。佛陀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倾听着,然后轻声说:"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治疗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
 
    乔达弥好高兴啊,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从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菜子。”“我们家已经有很多人过世了,那个人如此回答。她于是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家已经有无数的人过世了”。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菜子,最后,她终于悲伤地了解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只好把儿子的尸体抱到坟场,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里。你带回芥菜子了吗?佛陀问道。不!她说,我开始了解您教给我的方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佛陀问:你为什么又回来呢?她回答说: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 于是佛陀为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亡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 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2.jpg

    故事中,乔达弥一遍一遍寻找从未有过丧亲人家的芥菜子,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接受和哀悼,最终她完全接受了事实,回归理性,能量从儿子那里撤回,回归自己的内心体验中修法。

    曾经有咨询师朋友分析说,这是2500多年前的心理治疗,佛陀运用了行为认知,让乔达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不死的人,死人是正常的事;把悲伤合理化、正常化就治愈了乔达弥。

    笔者却认为,佛陀是那个时代的伟大的治疗师,他指引乔达弥进入情绪体验,最终乔达弥获得了情绪的释放,绝地逢生后完成认知上的领悟,从而修习佛法,回归自我,活在当下而渡过哀伤。


3.jpg

    欧文.亚龙 是美国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他与来访者常常讨论死亡焦虑,治疗哀伤者的悲伤。在他88岁时,与他结婚65年,相爱相伴了73年的妻子玛丽莲去世了。

    他在妻子临终时,与她共同书写了《死亡与生命手记》,书中记录即使像他这样的大师也依然陷入的深深悲伤。他有时会忘记妻子已经去世了,看到或想到什么就想跟妻子分享,但转过身,却发现妻子已经不在时,不禁泪流满面,他在书中写道,“玛丽莲不在了!玛丽莲不在了!玛丽莲不在了!”字里行间溢出满满的悲恸…
 
    如今欧文.亚龙马上就要91岁了,女儿和他同住,照料并陪伴他。他还在工作,尽管依然有哀伤,但可以感受到,老人带着对妻子的思念回到了自己的中心。妻子的离去,像地震般晃动亚龙的内心世界,伴随着哀伤、哀悼,他如今稳稳地工作,生活…

4.jpg

    综上,我们需要明确,丧亲后有哀伤反应是正常的。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哀伤反应渐渐会减轻。如果丧亲一年后,依然常常感到悲哀、失眠、肠胃功能紊乱、回避与人交往、情绪不稳定及无意义感等,意味着您可能还在哀伤中,或许需要寻求家人或社区、专业人士的更多支持。

    另外,渡过哀伤并不表明您需要忘记去世的亲人,不再思念他/她。而是可以带着爱和回忆继续过自己的生活,时而会想起依然会难过,但重点是您还可以快乐、还可以平静,还可以有自己的世界。
 
    如果长时间处在哀伤期中,也意味着您与离世的亲人关系极其紧密,您很爱他/她,您跟他/她的连接很深厚,或您与他/她的情感很复杂矛盾,他/她在您心中占据很大的空间,或者说您心理能量投注在对方身上过多,这样的关系里,您对对方一些信念无意识地认同,或形成自我的负向信念,导致自我(考验了自我核心是否扎实)怀疑或否定,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喘息。


5.jpg

「丧失」中前行

当发现自己需要寻求帮助,或是希望支持身边的哀伤者,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本文选取了英国乔治王子教母——一位具有25年哀伤治疗临床经验的治疗师朱莉娅•塞缪尔的“力量支柱图”及文字帮助哀伤者重建自己的生活,供参考。


6.jpg


1、与逝者的关系 
下图为人大心理系李洁副教授提供的自其他人融合量表的图示。代表哀伤者和逝者的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重合度越高,表明的自我中包含逝者的比例越高。任何一种图示没有好坏,仅代表逝者对哀伤者的重要程度。

7.jpg

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各种原因,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提起逝者,并期待着靠淡忘让自己或他人从阴影中“走出去”。但事实上,越爱越悲伤。我们是很难通过“遗忘”的方法来走出哀伤的。相反,与逝者保持联结,被证明可以减少负面情绪,增加现实感。

与逝者保持连结,可以主动和亲近的人谈谈逝者,聊聊共同渡过的日子及温暖的回忆。谈论能够分享彼此对逝者的思念,得到情绪的抒发,也帮助自己与逝者重新建立连接,拿起能够真正“解开心结”的钥匙。

还可以外化这段关系,诸如制作一个相册,穿戴一些和逝者有关的物品,比如手表、刻有名字的戒指等等。

有些情况下,因哀伤者和逝者之间关系复杂,爱恨交织,充满遗憾,这类悲伤伴随着极度的悔恨和痛苦。因此如果觉察到渡过哀伤的过程格外艰难,不妨尝试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

2、与自己的关系

悲伤改变着我们与外界、他人的关系,也改变着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我们需要自我疼惜,倾听自己的需要,对自己宽容,避免以频繁的自我批评为形式的自我攻击。

可以通过书写日记、涂鸦或唱歌来表达自己,也可以透过一些爱好如养宠物、花草、户外运动、瑜伽等与大自然连接的方式体会自己、滋养自己。
 
我们活在关系中,往往透过关系来确认“我是谁”。绘制的这四幅图(粗略)表明了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展现个体的独处能力的重要性。其中,双亲也代表实际养育者。

6岁前

8.jpg

青春期

9.jpg

成年

10.jpg

老年

11.jpg

3、表达悲伤的方式

如何表达悲伤,方式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可以是聊天、画画、写日记,还可以与社工师和咨询师面对面交谈。关键是要找到与内心联结,感受内心的方法,直视它们,然后表达它们。表达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力量的事。
 
4、时间

悲伤时间没有标准,所以当您的悲伤时间比周围人预期的更长,不必苛责自己,只需要寻找帮助自己渡过困难时刻的方法。

或许您会觉得身边没有爱的人了,未来很绝望,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眼光放近一点,更多地关注每一个当下,每一天、每一周,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一个答案,或许慢慢地会发现曙光已经穿越密布的云层照亮了前行的路。
 
5、思想与身体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我们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引发身体可以感受到的生理改变。思想和身体相互作用的程度太高,以至于他们被叫 “身心”,一个互相缠绕的共同体。我们可以透过学习改变思想,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让身体拓宽思想。

  • 做有氧运动以减轻恐惧,比如跑步、走路等。
  • 进行肌肉放松/冥想训练,帮助自己应对焦虑。
  • 注意饮食,避免摄入大量糖分、咖啡及酒精,让身体保持较好的代谢运转。 

12.jpg

6、界限

在我们悲伤时,朋友和家人有可能因为很担心而变得很有掌控欲,极其希望我们尽快回到生活正轨。但我们需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明确表明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7、结构

在悲伤的混乱中,我们可能感觉自己的世界失去了平衡。所以构建一个相对有序的生活很有必要,但也不必强迫自己一定要做到,否则适得其反。每天按时吃饭,做运动,工作或做家务,用些时间陪伴自己,和逝者的纪念物诉说思念。这样能增强我们内心世界的稳定感和安全感。
 
8、专注力

作者建议我们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内部,抓住身体里模糊的感知,然后吸气 ——“专注”于“感知”。这会给自己带来意识之外的信息。这也是国内外都提倡的正念训练,能帮助我们更多地活在当下,获得自由和放松。
 
最后,让我们用冰心的《赠葛洛》共勉:

爱在左
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
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行人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落
却不是悲凉
 
后记:

暴风雨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能确定,暴风雨是否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越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村上春树 〈海边的卡夫卡〉

-全文结束-





亚洲第一品牌威尼斯澳门人